時間:2015-04-29 來源:法制網 責任編輯:admin
高銘暄:耄耋之年榮獲國際大獎實至名歸
——專訪“切薩雷·貝卡里亞獎”獲得者高銘暄教授
2015年4月20日,距離4月15日在多哈榮獲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授予的“切薩雷·貝卡里亞”獎,已經過去了5天。剛回到北京的高銘暄教授多少顯得有些疲憊和勞累,但比起更多87歲高齡的老人,高老師的精神頭兒仍然可以用矍鑠來形容。
據悉,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頒發(fā)的“切薩雷·貝卡里亞”獎規(guī)格非常之高,素有“刑法學界的小諾貝爾獎”之稱,而此次“切薩雷·貝卡里亞獎”的候選人有包括梵蒂岡教皇在內的多位世界知名人士,由于高銘暄教授“在中國基于人權保障與人道主義刑事政策發(fā)展現(xiàn)代刑法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教學研究培養(yǎng)造就了一大批資深學者,他們活躍在世界各知名高校,如今已成長為國際學術界的棟梁之才”,最終這項大獎首次花落東方,頒給了中國的高銘暄先生。
一生獲得過無數榮譽的高銘暄此刻很開心。他坦誠地說,自己最初聽到這個獎項首次頒給亞洲人并且是自己的時候,他和別人一樣感覺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對于這樣的獎項,中國并沒有申報,而是提名制評選。
惶恐之余,自己的心情最終由驚訝變成了驚喜,他對記者說:“的確,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是對我莫大的鼓舞、獎勵和鞭策?!?/span>
他把自己在多哈榮獲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授予的“切薩雷·貝卡里亞”大獎之際的致辭再次對記者重復了一遍,這不是高調,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他說,“這份光榮不僅僅屬于我個人,首先屬于我的祖國,屬于中國刑法學界,屬于所有關心、幫助和支持我的中外朋友,屬于我的師長、同事和同學們。沒有來自多方面的事業(yè)支持和學術友誼,我不會走到今天,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國際殊榮。所以我由衷地、深切地心懷感激之情。當然,我更要特別感謝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給予我的獎勵和厚愛?!?/span>
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這次舉行的頒獎大會,把崇高的“切薩雷·貝卡里亞”獎頒發(fā)給一位中國刑法學者,這是具有歷史性突破意義的,因為中國刑法學者未有獲得過這樣有分量的國際性大獎。
高銘暄教授感慨道,“這是對中國刑法學界的積極肯定,也是對我所在的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辛勤耕耘、為法治事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的積極肯定。這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刑事法治走向科學化、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的高度關注和殷切期待?!?/span>
求學
1928年,高銘暄出生在浙江省玉環(huán)縣一個叫“鮮迭”的小漁村里。父親曾經在浙江省高等法院任審判官,后到杭州國民政府的地方法院任推事(即法官)。父親當年的職業(yè)給讓他思想上多多少少打下了一點烙印,覺得自己是“法”門子弟,與“法”天然有點聯(lián)系,并由此暗暗立下了從事法律工作的志愿。
那時,各大學都是分別招生,分別發(fā)榜。高銘暄就在杭州報考了浙江大學法學院后又去上海報考了復旦大學法學院。因為國立武漢大學在杭州有招生點,高銘暄回到杭州后又報考了武漢大學法學院。結果,由于他的成績優(yōu)秀,3所大學發(fā)榜時,都錄取了他。1947年秋季,高銘暄進入浙大法學院讀書。在諸多名師的教誨下,高銘暄受到了嚴格的法律訓練,同時打下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1951年他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完成了本科學業(yè),繼而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1953年8月,經過近20年的寒窗苦讀,高銘暄的學生時代畫上句號。這時人生的分水嶺,又一次選擇擺在面前,高銘暄毅然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師這一職業(yè)作為他人生的新起點。
選擇學術道路也就意味著選擇了艱難、清貧和寂寞。從此,高銘暄走上了一條跋涉之路,他將無數心血、毅力和寶貴的年華交給了沿途的雨雪風霜,身后則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腳印和一個個鮮明的標識。
貢獻
高老師的教學和研究偏重于規(guī)范刑法學。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刑法典的創(chuàng)制工作和1997年刑法典的修訂工作,因此他對刑法立法的理論和實務情有獨鐘。
高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我自始至終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刑法典的創(chuàng)制工作和1997年刑法典的修訂工作,因此我對刑法立法的理論和實務情有獨鐘?!?/span>
高銘暄老師在刑法理論上堅持并倡導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刑罰人道主義等基本原則;堅持刑法的職能是保護社會和保障人權并重;堅持定罪量刑必須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程序合法、裁量適當;堅持治理犯罪必須運用綜合手段,刑法是必要的,但又是有限的、謙抑的,刑法的干預要適度;堅持刑罰的目的是通過懲罰和矯正,實現(xiàn)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逐步減少死刑,直至最后廢除死刑。
高老師總結說,以上八個“堅持”,代表了他的主要學術觀點,也是他著書立說著重闡發(fā)宣揚的。他自己會為實現(xiàn)這些主張而努力奮斗,終身不懈。
融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老師率先帶領中國刑法學者走向國際、領略各國學者的刑事法學學術風范,作為中國學者在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任副主席、名譽副主席,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犯罪學提供了平臺。
身為中國刑法學界的一員,從1983年開始,高銘暄教授先后訪問了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荷蘭、奧地利、俄羅斯、匈牙利、土耳其、埃及、澳大利亞、巴西等二十多個國家以及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
他回憶說,這中間最重要的一次活動是1987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島錫拉庫扎參加由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召開的國際死刑問題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他見到了漢斯·海因里?!ひ惪私淌?、馬克·安塞爾教授、謝里夫·巴西奧尼教授等在國際上極具盛名的刑法學家,并受中國法學會的委托,向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提出申請:中國部分刑法學家愿意加入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并在中國成立分會。這個申請得到了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領導的首肯,不久就獲得了批準,從此,中國刑法學界與國際刑法學界的聯(lián)系渠道暢通了。
從1989年第14屆國際刑法學大會開始,歷屆大會都有數名或十數名中國刑法學者參加,有的預備會議,中國也努力爭取參加。當前,我國的趙秉志教授擔任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副主席,盧建平教授擔任執(zhí)行委員和理事,王秀梅教授擔任副秘書長。
弟子
高銘暄教授教過的學生數以萬計。其中經他專門指導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有57名,正在就讀博士學位的還有7名。他教授過的學生中,有的擔任國家要職,如原最高人民法院首席大法官肖揚、一級大法官祝銘山;高老指導過的法學博士,活躍在全國各地,多數分布在著名的高等學校任教。如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院長、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主席趙秉志教授,北師大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王秀梅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陳興良教授。他們的學術建樹是人所共知的,有的蜚聲國內外。
“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趙秉志教授評價說,高銘暄不僅僅是一位授業(yè)解惑的“經師”,更是一位明德傳道的“人師”,“在高老師門下學習,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最幸福的時光。”
作為高老師的第一個國際刑法女弟子,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秀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15年4月15日,這一天的時鐘在我心里停留在卡塔爾時間正午12點。這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中國學者學術思想和學術品格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時刻,更是中國學者已經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這一刻,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三任主席:Bassiouni教授、德拉奎斯塔教授、Vervaele教授;國際犯罪學會主席Viano教授,國際社會防衛(wèi)協(xié)會秘書長Vigano教授以及聯(lián)合國毒品與犯罪預防辦公室前官員、著名專家學者等大師云集于此,借第十三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會之際,共同見證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授予高老師貝卡里亞獎,同賀高先生獲此殊榮?!?/span>
感恩
高銘暄老師接受記者專訪時,多次提及要感謝培養(yǎng)自己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后來工作了10年的北京師范大學,也特別感謝趙秉志教授、盧建平教授以及多位和自己并肩戰(zhàn)斗過的同事和學生。
熟悉高老師的人都知道,高老師對生活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如同他自己做人的態(tài)度寬容低調。他說,對于他人,必須抱有感恩之心,他不僅感謝曾經鼓勵自己幫助自己的人,也感謝對自己學術觀點提出批評的人,他鼓勵學術之爭。
高銘暄老師同時強調,一個人必須有自己堅定的政治信仰,嚴謹的學術規(guī)范。他說,直到目前為止自己仍然不敢掉以輕心,每次講課前仍然認真?zhèn)湔n,學問來不得半點浮夸,他主張“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悟,言之有情。”
雖然已經87歲高齡,高老師說自己還沒有到告老還鄉(xiāng)的時候。“活到老,學到老。”他告訴自己,不能掉隊。
也許,正是他豁達、達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讓他不僅贏得國內學術界的尊重,同時獲得了國際刑法學界的認可,耄耋之年迎來自己不平凡的一天,獲得了崇高的榮譽。誠如盧建平教授感言,“此次高銘暄先生榮膺貝卡里亞獎,不僅是對他學術造詣及學術影響力的肯定,而且是對他熱心法學教育事業(yè)、熱衷刑事法學和國際刑法事業(yè)的肯定。這是中國刑法學界的榮譽,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榮譽,更是中國的榮譽?!?/span>